中方突然拉20国组建“新群”!驻地就设在中国,中方外长亲自出席
据中国新闻网报道,5月30日《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》签署仪式将在港举行,60多国及20余国际组织代表出席,王毅外长亲临现场。这场由中国在2022年与近20个志同道合国家共同发起的国际治理实践,即将诞生全球首个以调解为核心的政府间法律组织,其总部落子香港的选址安排与制度设计背后,折射出国际秩序转型期的深层逻辑。
当前国际争端解决体系存在显著结构性矛盾。以海牙常设仲裁庭、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例,这类由西方主导的机构普遍存在程序冗长、对抗性强的问题。数据显示,WTO上诉案件平均审理周期超过3年,高昂的时间成本往往使发展中国家望而却步。更关键的是,这些机制的规则制定权长期被少数国家垄断——海牙仲裁员名单中,来自欧美法系的占比超过70%,这种“选择性公正”导致小国在涉及主权争端时难以获得实质公平。
俄乌冲突爆发后,国际社会对和平解决争端的需求空前迫切,中国与巴西、南非等近20个国家洞察到现有机制的缺陷,于2022年共同发起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倡议。经过近两年密集谈判,公约文本充分吸纳不同法系合理诉求:塞尔维亚提出的“调解结果有限生效”原则、苏丹强调的“宗教文化考量”、柬埔寨坚持的“语言平等机制”均被纳入,这种“协商式立法”模式打破了西方主导的“规则输出”传统。
总部设在中国香港(资料图)
国际调解院将总部设在香港,本质上是“一国两制”制度优势的集中展现。这个面积仅1106平方公里的城市,拥有全球最独特的法律生态——既实行普通法体系,又通过基本法与内地法律体系衔接,形成“两制共存、三法交汇”的独特格局。数据显示,香港现有1.3万名执业律师中,30%具备跨境争议解决经验,40%持有国际法律资格,这种“中西合璧”的人才储备为调解机制提供了坚实支撑。地理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同样关键:香港位于亚洲中心,5小时航程可覆盖全球50%人口,12小时航程连接90%经济体,这种“时空枢纽”特性使非洲、拉美国家代表参与调解的行程成本降低40%以上。旧湾仔警署的选址更具象征意义——这座曾见证殖民时代司法权的建筑,如今转型为和平调解中心,被外媒评价为“东方智慧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温柔超越”。
与传统司法机构不同,国际调解院的核心理念是“化对抗为对话”。其制度设计遵循三条基本原则:一是尊重国家主权,调解必须基于争端方自愿,任何情况下不得强制;二是兼容多元法系,大陆法、普通法、伊斯兰法等均可在调解程序中平等适用;三是注重实质公平,专家委员会成员遴选不唯资历,更看重能否代表不同法律文化。这种“去霸权化”设计,使菲律宾、越南等曾对西方仲裁持怀疑态度的国家,主动将南海争议预调解程序纳入试点。
展开全文
国际调解论坛的配套机制更凸显实用性:首届论坛设置的“国家间争端预处理”议题,直击边界摩擦、海上纠纷等现实痛点;“投资商事争议快速解决”板块,则针对跨国企业面临的仲裁成本高企问题,设计出“6个月调解周期、费用上限10万美元”的标准化流程。这种“问题导向”的机制创新,吸引了非盟、东盟等20多个区域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与,形成“法律专家+外交官+企业家”的多元对话格局。
美国(资料图)
6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签署仪式,构成一幅鲜明的“全球南方”合作图景——亚洲占比35%、非洲28%、拉美22%,欧洲则有塞尔维亚、瑞士等9国参与。这种地域分布打破了西方主导国际组织的传统格局,印证了“发展中国家要自己掌握规则制定权”的共同诉求。联合国副秘书长阿明娜出席筹备会议时指出:“调解院不是替代现有机制,而是为《联合国宪章》第33条注入新活力。”西方世界的复杂心态值得玩味,《金融时报》将其称为“海牙最危险的竞争者”,折射出对传统话语权旁落的焦虑。事实上,美国政府虽未公开反对,但通过种种渠道表达关切,这种矛盾心理恰恰凸显了国际秩序转型的深层张力——当西方国家仍沉迷于“规则霸权”时,越来越多国家开始追求“规则正义”。
从倡议者到组织者,中国在国际调解院筹建过程中展现出成熟的大国担当。王毅外长亲自推动公约谈判,多次强调“调解不是和稀泥,而是寻找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”,这种务实理念贯穿于制度设计全程。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,在法律衔接、人员出入境、媒体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流程保障,展现出“国家战略+地方能力”的协同效应。这一实践标志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式升级:不再局限于被动适应现有规则,而是主动提供公共产品。正如巴西外长弗兰萨所言:“当西方还在争论谁该主导时,中国已经在搭建让所有人都能参与的圆桌。”这种从“参与者”到“建设者”的角色转变,正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境界的生动注脚。
国际调解院(资料图)
国际调解院的诞生,不是对现有体系的颠覆,而是基于现实需求的“制度补位”。在单边主义抬头、地缘冲突频发的今天,这个以香港为支点的新机制,正在为破解国际治理困局提供东方智慧。当60国代表在维多利亚港畔签署公约时,他们签下的不仅是一份法律文件,更是对“对话优于对抗”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性确认。这种确认,或许将在未来某天,成为照亮国际争端解决迷宫的重要光源。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的当下,国际调解院的落地不仅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标志性事件,更向世界展示了一种以协商替代对抗、以包容取代排他的新型国际合作范式,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国际秩序提供了充满希望的实践样本。
评论